Hakka Village and Catholicism:
Heritage and Lifestyles in Yim Tin Tsai

說今天

2004年聖若瑟堂重修後,西貢聖心堂協助初次舉辦「鹽田梓宗教文化生態之旅」,隨後多個團體與鹽田仔村委會接觸,越來越多人到鹽田仔參觀。這一發展也在陳志明意料之外,「我們一開始便確定了三個方向:生態、宗教、還有文化。一開始我們還以為人們只對第一個方面有興趣,誰知道第二、三方面也很受歡迎,每年都有超過一百個團體、幾千人前往鹽田仔,特別是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授獎項後有更多的人前來。」他談及鹽田仔未來的發展計劃,「下一步我們會將鹽田復修,因為如果將鹽田復修,可以讓學生來體驗一下。我們做過問卷,在過去這段時間,前來鹽田仔的人有四分之三都是學生。我認為學生不應單單在課室裡上課,應能夠直接去到鹽田仔,接受一個全人教育。能夠接觸大自然,甚至能夠親手做鹽,然後拿一包鹽回家,這種感覺十分良好。而從宗教方面來說,『你們要成為地上的鹽、世界的光』,有一種宗教意味。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將鹽田復修,甚至之後建一個文化館。」

村民更擔任導賞員,讓更多人認識鹽田仔。陳子良說:「我們有四、五個義務導賞員。有一個教師、一個校長、一個退休的村民、還有兩個退休的老師負責幫手。有時候村長會客串,有時間有位村的長者會幫手,大概有七、八個導賞員,去招待星期六、日的參觀人士。在過去的幾年,都有三萬多,接近四萬參觀者。現在我們是沒有任何設施,只有一個大概的生態原貌,會介紹一下風土人情,有一間教堂,有它的傳教士的歷史故事。故事本身就是一種培育。」

1991年,陳錦洪以象徵式價錢將祖屋租出,祖屋修葺後變成了今天的基甸少年軍訓學校。陳桂容表示:「曾有一段時候他們為了那些誤入歧途的小朋友,在那裡接受訓練,可以住一段時間,與世隔絕。」陳錦洪附和:「他們是做好心,調校好小朋友。那裡是一個島,怎也走不了,這樣會訓練得比較好。」他又說:「我們便當是做善事。」鹽田仔寧靜的環境,讓少年靜化心靈。